其他
约翰·伊肯伯里:西方秩序与苏联崩溃(1999)
作者:约翰·伊肯伯里(G. John Ikenberry),生于1954年10月5日,现为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、伍德罗·威尔逊学院艾尔波特·米尔班克讲座教授(Albert G. Milbank Professor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)。伊肯伯里在美国战略理论界、政策分析界、政府具有广泛的影响,是美国战略研究界中青年一代的领军人物,被公认为继保罗·肯尼迪、约翰·加迪斯(John Gaddis)之后美国最富盛誉的战略学者。他以经历丰富、精力丰沛、成果丰硕著称于战略研究界。
来源:节选自《大战胜利之后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。 同济战略派公众号
翻译:门洪华
约翰·伊肯伯里及著书《大战胜利之后》
西方秩序与苏联崩溃
西方秩序在面对苏联危机时,其内在一系列制度化特征使之根本上是防御性的权力集合体。构成大西洋联盟的各国具有多元、民主的性质;这些国家内部及相互之间应对苏联的立场是多样的,常常相互矛盾;这些国家内部及跨国层面都有着反对采取强硬政策的运动;以上因素软化了苏联对西方的看法。联盟本身遵循非敌对的规范,使一个国家咄咄逼人的政策难以推行下去。由于西方秩序存在以上特征,戈尔巴乔夫的历史性赌博危险更少了。苏联安全的威胁更多地来自于国内。人们普遍认为,冷战结束的原因在于,苏联向西方持续的遏制政策有条件投降了,而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进行了大规模军事建设。按照这一分析,里根上台伊始就采取的强硬军事姿态和意识形态进攻,使得苏联人的失败势在必然。实际上,里根政府、美国及西方世界都更为复杂,其立场常常是矛盾的。里根为强硬路线的支持者所包围,他们要求推动西方的军事优势,但其他官员和里根本人的看法更是蛇鼠两端,他们在核武器问题上尤其左右摇摆。在1985年11月苏美首脑日内瓦峰会上,里根对全面削减核武器的愿望有所体现,这在1986年10月的雷克雅未克峰会上愈加明确了。里根政府的强硬人士千方百计否认里根的观点,但里根确实向戈尔巴乔夫发出这样的信号:彻底的倡议将是互惠的,而不会为一方所利用。
西欧的裁军运动更为深入而畅言无忌,给了里根政府很大的压力,大西洋联盟面临即将破裂的危险。整体而言,西方政治体系展现出某种制衡性的动力。美国的强硬政策激发了言辞更为激烈的军控和裁军运动,后者又起到了软化原有强硬立场的作用。 强大的西方利益集团致力于促进东西方经济联系,这也削弱了里根政府的强硬政策。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,卡特政府对苏联实行粮食禁运。为兑现共和党对中西部农民的承诺,里根政府在执政前几个月就解除了禁运。北约盟国不顾里根政府的强烈反对,力争推进连接苏联和西欧的天然气管道。在苏美关系最为恶化的80年代,这一项目的推进造就了实质性的经济相互依赖,表明里根政府寻求盟国对苏联一致采取强硬政策的努力失败了。
总体而言,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西方秩序的看法与1945年后欧洲对美国霸权的看法并不相同。西方代表着压倒性的权力汇聚,但其权力行使却受到极大的约束,具有制度性的特征,且可以提供再保证,这些特性使得审慎合作而不是彻底的权力制衡成为可能。从西方秩序的结构上讲,维持单一的、一贯的、明晰的强硬政策是不可能的。
- END -
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
往期精彩-研究分享
✧ 世界银行最新论文认为,中美贸易战导致美国减少岗位175000个
✧ 姜南哲:朝鲜旅游导游服务的本质✧ 邓美薇 毕亚娜:日本智库对中美科技博弈及日本立场的认知分析